最新热门游戏推荐,精彩好玩,手游排行榜2022年度合集

首页 > 资讯攻略 >

三十六计战功怎么获得_历史上,都有哪些美人计呢

作者:小编酱 来源:绿城格夫下载站 时间:2024-06-10 07:06:25

轻宇铺小编为各位带来三十六计战功怎么获得,历史上,都有哪些美人计呢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本站。
三十六计战功怎么获得

历史上,都有哪些美人计呢

北周末年,太上皇周宣帝突然驾崩,小皇帝静帝年幼,刘昉、郑译等矫诏让静帝名义上也就是非血缘关系的外公杨坚辅政,为左大丞相。杨坚就有了骑虎难下不如干脆篡国的想法,但为了掩人耳目,还是做了一些姿态,比如找一位宗室担任地位尊崇但没有实权的右大丞相,而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汉王宇文赞,他是周宣帝最年长的也是一母同胞的弟弟也就是正经的头号皇叔,身份够,而且年纪轻爱玩乐值得被轻视。

但是宇文赞获任以后,每次杨坚和小皇帝一起处理政事,他都和他们坐在一起,杨坚很不痛快,偏偏这个麻烦是自己找的,怪谁去?

这时候,刘昉带着美人计出现了,宇文赞很开心。

刘昉趁机说:小娃娃怎么当皇帝呢,大王您是先帝的胞弟,才是众望所归,但眼下主少国疑,大王应该暂时回家远离聚焦,等风头过去了就可以回来当皇帝了,这才是万全之策。

古人结婚早,虽然周静帝的确只是小学生,但宇文赞这个皇叔也没满二十岁,见识浅,竟然信以为真。

从此宇文赞再也不来上班了,回家专心搞批量生产业务,再不能成为杨坚剪除其他宗室乃至篡国的障碍。

短短一年过后,杨坚代周,诛杀北周宗室,宇文赞不但没当成皇帝,还连儿子们一并。

讽刺的是功臣刘昉不久也因为谋反被杨坚杀了。

《潜伏》这部电视剧里,站长到底知不知道余

我认为站长一开始绝对不知道,但后来这感觉肯定越来越重,随着国共局势的转变,一方面他明哲保身的行事方略告诉他不要深究这个问题,不去,另一方面,站长在到达后很多年没有对余则成做任何调查相反还帮他做生意,可以说站长不必知道余则成是不是,因为这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才不在乎谁的利益受损了,他只要自己能好好的,能捞好处,能挣钱就醒了。

有哪些我们一直以为存在,但其实历史上却从

看到这个问题,第一想到的是苏小妹。就是大文豪苏轼的妹妹。

高额深眼

关于她的传说很多,有些描写的真切细致,甚至连她的样貌都做了描述。据说苏小妹是高额头,深眼窝。苏轼还曾写诗调笑她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也不甘示弱,写诗取消苏轼乱蓬蓬的胡须: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杳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可见苏小妹机智可爱幽默

才情绝伦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讨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摇’还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说:“妙极!”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嫁与才子

民间流传,苏小妹嫁给了秦观。就是那位写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无数千古名诗的大才子秦少游。

而这样一位被苏轼称为“万人何赎”的秦观,与苏小妹一见倾心。并且差点因为对不出诗进不了洞房。

新婚之夜,小妹想和情郎一较高下,便将洞房门关上。出了上句:“东厢房,西厢房,旧房新人入洞房,终生伴郎。”秦少游接对深为小妹对自己一往情深所感动,不禁脱口而道:“南求学,北求学,小学大试授太学,方娶新娘。”

苏小妹开门迎进新郎,几杯交盏之后,又出一联:““酒过三巡,交杯换杯干杯,杯杯尽在不言中。”秦观为难了,苏小妹用手在桌上点了五下,秦观才对出下联:““菜过五味,形美色美鲜美,美美都在心中留。”

调皮的小妹这回来一狠的,“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秦观苦苦思索,等到三更才答上来,“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

按照这个传说,大有苏小妹才情更在秦观之上的说法。

历史

尽管关于苏小妹的传说很多,而且有鼻子有眼。有诗为证。

但是事实上,苏轼并没有妹妹,只有三个姐姐,而且都是早逝。苏小妹和秦观的故事,最早源自冯梦龙所著的《醒世恒言》一书,属于才子佳人一类的故事,并不是可做考据的历史材料。

而且,秦观作为苏轼最得意的,认识苏轼的时候已经29岁了。已婚,而且夫人叫徐文美。苏轼的任何作品里也从来没有提过有这么一位妹妹。

苏小妹,只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个文学形象。

参考来源百度

狄青的结局如何

01

狄天使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崛起的西夏国进攻保安军。

双方交战,保安军节节败退。

近年与西夏军屡战屡败,宋军将士已然有了畏敌心理,战况甚为不妙。

突然,蓦地里杀出一支奇军,大旗飘扬上写个“狄”字。

为首一将,披头散发,戴着一个面目狰狞的铜面具,大声喊杀,率先冲向西夏军。他左冲右突,勇不可挡,西夏军无不挡者披靡。

宋军士气大振,杀声震天,一鼓作气把夏军打得只有招架之功。

夏军元帅李元昊远远望见,下令解围撤退。

这一战夏军被打退,被这铜面具将军的勇猛吓得心惊胆战,说这铜面将军会吸人的灵魂,叫他“狄天使”。

他便是狄青,时任延州指使,奉命驰援保安军。苦战之下,取得胜利。狄青从此威名大扬,跳级提拔。

次年又战安远寨,狄青重伤之下,听到西夏军又来进犯,立即飞身而起,提刀跨马当先冲出。部下无不感动,奋勇争先,再次击败夏军。狄青已成为宋军中流砥柱。

只是当时宋军的高级将领低能,与西夏的几次大战,都以失败告终。虽然有狄青这样的军官英勇善战,大形势之下,宋军吃的败仗仍旧很多。

于是宋军换帅,以文官范仲淹、韩琦、尹洙等为主帅对付西夏。这几位对狄青非常欣赏,认定他是将帅之才。范仲淹还送给狄青一本《左氏春秋》,鼓励他读书,说道:“作为一名将军,不懂古今,那就是匹夫之勇。”狄青大为感动,折节读书,终成为一名深有韬略的勇将。

之后与西夏几年的交战,狄青前后二十五战,攻破金汤城,修筑招安寨,扼守战略要地,杀敌立功,受到宋廷重用。

到西夏李元昊向宋称臣和谈,狄青已升任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步入宋军高级指挥官行列。

02

昆仑关

狄青行伍出身,因犯事脸上被刺字,于宋军中服役。他天生是打战的料,武艺高超,射术精湛,被选入禁军。

宋夏战争爆发,前往西北前线杀敌,开始了辉煌的军旅生涯。

皇祐年间,广西蛮族侬智高叛乱,号称南天国,连胜官军,震动岭南。

狄青请缨:“我是当兵出身,除了打战,没有其他报效国家的。让我带上精兵强将,斩了侬智高的脑袋献给皇上!”

仁宗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平叛总司令。

狄青下令,在他到达广西前,宋军严守阵营,严禁擅自出战。

但前线将军陈曙等贪功,发兵与叛军交战于昆仑关下,被侬智高打得大败。

宋军连败,士气相当低迷。狄青到达前线,立即召开高级军官会议,并将陈曙等三十多人拿下。

说道:“命令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这战还怎么打?”当场将这些人推出去斩首。

狄青的铁腕,令属下心惊凛然,再也不敢有违命之举。

由于南方多信鬼神,连战连败下,宋军多有畏敌。

狄青便召开誓师大会,大声祈祷:“皇天后土当保佑我军这次平叛胜利!”他取出一百枚制钱说:“如让我军取胜,请神灵让这些钱全部字面朝上!”将钱往地上一撒,将士们盯睛一看,全部是字面朝上!全军欢声雷动,老天爷站在我们这边!狄青命令亲兵拿来钉子,将制钱全部钉在地上。

盖上青布:“等我得胜回朝再来收拾这些钱!”狄青令大军原地休整。

敌军间谍侦察以为宋军不会出击,放松警惕。

狄青突然拨寨潜行,一夜之间越过昆仑关,在一马平川的归仁辅布下阵。叛军失去昆仑关这天险地利,前来争锋,双方大战。

宋前军不利,狄青登高看得明白,对方基本都是步兵。立即派出精骑兵,从左右两翼包抄猛攻。

打得叛军四处溃散,追奔逐北五十里,把叛军有生力量消灭干净。一路打到叛军老巢邕州,一举荡平叛乱。侬智高单骑逃跑,到大理去了。

狄青把老弱病残的俘虏全部释放,将叛军的首级挂在城头示众,又将斩杀的敌军脑袋堆积成山,建成“京观”。

恩威并施,蛮族从此服服帖帖。

狄青获胜,回去取来制钱。原来是两面都是字的特制钱。大家这才明明狄将军“假痴不癫”的高明,那种静不露机的沉稳,真有泰山崩于前色不变的大将本色。将士钦佩五体投地。

大战告捷,狄青被提拔,任枢密使,二品大员。这看上去风光无限的位置,却成为后来置他于死地的真正原因。

狄青巧记激士的典故,后来被收入《三十六计》,作为二十七记“假痴不癫”的注脚战例。

03

面涅将军

历史上的名将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号,比如:李广“飞将军”、杨业“杨无敌”、狄青“面涅将军”......

面涅的意思就是带着面具,历史上有两位面涅的将领。一是南北朝的兰陵王,因为长得太帅,战场上怕被轻视。二就是狄青,虽然也是宋朝数一数二的大帅哥,但是脸上有刺字,迫不得已才戴上的。狄青是贼配军出身,按宋朝规矩,脸上要刺行军烙印。

在旧版小说《杨家府演义》和传统平话故事里,狄青被黑化成反派,塑造成奸臣,“面涅将军”成了一种侮辱性的称号。

其实狄青是一位品行谦让的武将,不居功,不贪名。

一天,仁宗见狄青脸上的刺字,觉得不好看且有损身份,劝他将疤痕祛除。狄青说:“臣不敢忘本。能有今天,是这刺字激励和提醒自己。这刺字也可以鼓励和我一样的士兵,为国尽忠。”

有人劝狄青认唐朝狄仁杰为祖上,以示自己的身份高贵,狄青婉拒:“狄阁老这样的能人,我岂敢高攀。”

平定侬智高时,乱尸中有一人,身穿黄袍,众人“断定”此人是侬智高,建议狄青上报朝廷邀功领赏。

狄青嗤之以鼻:冒功领赏,此乃小人之为,尔等如若再提,军法处置。

题外话:如此一位治军能手,军功卓越,威望极高的武将,怎能不让人眼红,猜忌,排挤。

宋朝有个笑话说:一个姓汤的武将学文雅,每每自称与人有“一面之交”,被文官取个绰号“汤一面”,后来汤将军战沙场,中箭而死,又被文官取号“汤一箭”。讥讽嘲笑之极。

即使是关爱狄青的老上级韩琦态度也一样。此时的韩琦是文官二把手,狄青是武官二把手。

可是宋朝的文臣有个“优良传统”: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所以韩琦从骨子里还是瞧不起狄青。

一天,有些过于得意的狄青在酒宴上,问韩琦:“我立下如此战功,地位与你平起平坐,现在也算得上是好男儿了吧?”

韩琦不屑,回答道:“什么叫好男儿?东华门外唱名才是好男儿!”——中了进士在东华门上唱名这荣耀,才叫男子汉!

狄青悻悻道:“原来我和韩大人之间差个进士。”

04

青沙烂

宋仁宗尝到了军事胜利的甜头,也为了平衡宋朝文贵武贱你的政治天平,开始扶持军方势力。逐渐把狄青往军方第一人的位子上推。这在政治上无疑触动了文臣集团的利益。

一天,文坛领袖欧阳修向皇帝上奏章:再三指出对武将弄权要防范于未然。特别点出,狄青深受士兵爱戴,并且近来狄大人家里经常有怪事发生,不得不防哟!

什么怪事呢?有人说狄青家的狗长角了,这恐怕是要变龙的节奏,另外狄家经常夜里有火光闪闪,记得五代时梁太祖朱全忠家里不也经常夜里有火光吗?邻居去救火,却什么事也没有!京城里儿歌有人唱: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胡儿就是“狄”!这股暗流直指狄青。

这边宰相文彦博也站了出来附和,借口流言和士兵的拥戴,请求仁宗免去狄青的枢密使,外放,做个地方官。

狄青得到消息,面圣仁宗说:欧阳修所言皆胡言,子虚乌有,纯属诬陷。

气不过的狄青又找到文彦博理论:我有何罪?为何这样整我?文宰相一刀捅进狄青的心窝里:“没有原因!就是不信任你!”狄青连退几步,寒毛倒立,戎马疆场的他感觉这皇宫比战场还残酷。

宋仁宗觉得狄青功劳甚高,又是当朝大英雄,颇不舍,就对文彦博说:狄青是个忠臣,不会有谋逆之心。

文彦博反驳道:“太祖亦是后周忠臣。”一句话怼的宋仁宗差点噎死。

最后摇摆不定的宋仁宗决定:狄青外调陈州。

狄将军感到彻骨的冰冷,感叹道:“陈州有一种梨子,叫青沙烂。我狄青这次是必“烂”。”

到了陈州,每隔三五天,朝廷就会派人前来“看望”狄青......

备受猜忌的狄青郁郁寡欢,第二年就病死了,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驰骋沙场的将军,铁骨铮铮的勇士,含恨而死!

从个人来看,狄青堪称北宋最悲剧英雄。

从北宋来看,基本国策实施的“很好”。

注:宋朝基本国策:为了避免唐代末年以来繁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文官体制。

所以说,没人害死狄青,他只是结局不够悲壮,死的窝囊!

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大名将究竟有着怎样的丰功

这里我们应该先知道战国四大名将都有谁,在这个基础上再展开聊聊他们的卓越成就。在这之前战国这一时期,我们必须清楚的了解到。

相信很多读者对于战国与春秋怎么划分,心中存在疑惑。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这一时间点,才能了解到期间的人与事。

战国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的时间界限,。依惯例,以三家分晋为起至秦统一六国终止。战国持续两百多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连年纷争,期间名将名仕辈出。在他们之中秦将白起,王剪。赵将李牧,廉颇被后世尊为战国四大名将。

白起

战国时秦国人,在我们印象最深处那一定是白起破楚的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开创了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白起为将一生所经历的战斗远不止这些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

白起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靳(司马错次孙)联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郭狼城。

二,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

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附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大将司马错发兵攻取黔中等地,但三十年白起攻楚,复取巫、黔中,初置黔中郡。期间黔中等地可能为楚国夺回,故而史籍中出现司马错和白起两次攻取黔中的记载。)

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韩赵魏(韩赵魏又称三晋)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龁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王翦

说起此人各位可能还不胜了解。历史题材的课本影视都不曾对他有详细的塑造。但是秦国扫六国大家肯定烂熟于胸,要知道这六国之中有五国的亡国皆拜王翦所赐。这么说来此人是不也是Boss级别的存在。

攻灭赵国

十一年(236BC),亲政不久的秦王政,就以王翦为将军,与桓齮、杨端和分路出兵,以救燕为名,攻赵十七年(230BC),赵国大旱,饥荒。秦国乘机于次年派大兵伐赵,王翦率上郡兵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经过一年多的征战,王翦大破赵军,杀赵葱,败颜聚,克邯郸,俘赵王迁。秦设邯郸郡。赵王迁的异母弟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王贲回军攻代,掳代王嘉,赵亡。

攻灭燕国二十年(227BC),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事败,秦王派王翦、辛胜率兵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军。次年,取蓟城,燕王喜逃至辽东。秦将李信率兵紧追不舍,太子丹逃至衍水,燕王不得不杀太子丹献秦。二十五年(222BC),王贲率大军攻取辽东,掳燕王喜,燕亡。

攻灭魏国王翦之子王贲此时也成为将军,带兵于二十二年(225BC)灭魏。

攻灭楚国秦国攻灭三晋,夺燕都,并一再打败楚军,秦王政决定乘胜一举攻灭楚国。王翦立即以壮士为先锋,出动追击,大破楚师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项燕立昌文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王翦、蒙武率兵继续攻楚,于二十四年(223BC)破楚军,攻入寿春,掳楚王负刍,昌文君死,项燕,楚亡。秦在楚地设楚、九江、长沙三郡。

攻灭齐国二十六年(221BC)王贲、蒙恬率兵自燕南攻齐,突袭临淄,齐人不敢反抗,齐王建降,齐国亡。至此,秦兼并天下。

平定江南王翦军乘胜南征百越之君,平定江南,设会稽郡。

功灭五国王翦毕生的代表一战就是用六十万大军对楚的大战,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这一计的典型战役。以逸待劳讲究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王翦不光会打仗,还懂为臣之道,李斯那么大功都被宰了,王翦到太平无事,说明他对韬光养晦这四个字深有研究。后世的人评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便是其中之一。王翦是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他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史书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史记·王翦白起列传》)白起,王翦可谓 是秦统一六国的急先锋。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使得秦的虎狼之师踏平其他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近五百年的战乱。战争赢者为王败者也未必是一文不值,秦统一六国其间最大的对手赵国也是名将辈出。

李牧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抗击匈奴,在赵国的政治军事活动。

抗击匈奴终其一生,主要是作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约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他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接连又灭掉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政治军事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后。这一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赵王迁二年(前 234年),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前 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赵正迁七年(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人物冤死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葱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军事思想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战事不断,国家的兴衰莫不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各国竟相招揽优秀的军事人才,不少卓越的军事家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脱颖而出。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的卓越军事家,战功卓著,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以前史家大多只是研究其生平事迹、军事活动,但对支配其军事活动的军事思想研究甚少。现对李牧的军事活动作一介绍,并据此分析其军事思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少数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遭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分别是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型战例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廉颇

终于到我们最熟悉的廉颇啦,在读书其间我们都学到过一篇课文《负荆请罪》当时被廉颇以国家为重抛弃个人恩怨的心胸所折服。也是第一次认识到了这位老将。

他骁勇善战,名振天下,前后四十多年,为赵国的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公元前三0六年,秦昭王即位。他在安定了国内的局势以后,便不断派兵进攻赵国。

公元二八五前年,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约定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会谈,秦国暂时停止了对赵国的进攻。

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颇率领赵国打败了齐国,夺取了阳晋(今山东郓城县西)。当年,他因战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主持赵国的军事。此后廉颇又数次伐齐,阻止了齐国复兴,巩固赵在东方的霸主地位。

从此,廉颇的声名也就传遍了各个诸侯国,使赵国保持了此较强大的地位。

公元前二六九年,秦、赵,许诺易地,赵惠文王违约,秦昭襄王派中更胡阳领兵伐赵,被赵将赵奢击败于阏与(今山西和顺)。秦王仍不甘心,又出兵攻赵地几(今河北大名)。廉颇率军迎战,大败秦军。此后秦、赵保持了数年的和平。

公元前二六二年,秦、赵双方的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下)相峙。这时,赵惠文王已死,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赵国的国势已大不如前,廉颇统帅赵军,他针对秦军来势汹汹的锋芒,采取守势,筑垒坚守,不与秦军直接交锋。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坚守不出,想以长期坚壁固守消耗、疲惫对方,迫使秦军不战自退。秦军屡屡求战不得,就千方百计地想要去掉廉颇。他们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假如赵括担任大将,秦国就非败不可了。”赵王不知是计,轻信了谣言,埋怨廉颇坚守不战,有失国威,改派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赵括虽然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他指挥和秦军交战,被打得落花流水。赵括本人被杀,四十馀万赵国官兵被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这时,赵王后悔不迭,才重新起用廉颇统兵。公元前二五一年,燕王听从丞相栗腹的意见,以为长平一战,赵国国内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大概有机可乘,就派兵进攻赵国。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英勇奋战,大破燕军,杀死了燕军主将栗腹,并乘胜进军,包围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燕国只好割地求和。廉颇因功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

廉颇是四大名将中武功最强的,谋略能与白起相比,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攻打各国,消灭各国部队不计其数,下面是廉颇的战功,廉颇是攻打齐国燕国魏国最有战功的将军,但未能被赵孝成王(赵惠文王之子)重用,结果长平大败

此为战国后期秦灭六国时的四大名将,他们生活在秦强而六国皆弱的时代,主要战争都是秦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在战场上坦克没炮弹了怎么办

在战场上坦克没炮弹了怎么办?

一位老坦克乘员,坦克“一炮手”来告诉你

坦克车:一个“基数”有46发炮弹,在战斗根据摧毁敌目标,而命令“装填手”选择弹种,如敌装甲车、坚固堡垒,就选填穿甲弹、对地面行进的运输车辆等目标,选填普通榴弹,瞄准目标击毁,消灭有生力量。

坦克车顶12.9mm高射机炮,主要有装填手(二炮手)负责对空目标,进行瞄准射击,一个基数500发。

坦克炮塔右前方,装有一挺7.62mm并列机抢,是扫射前方敌有生力量的,根据敌情选择点射、连射。

二炮手自身配置折叠式(我在部队时,56式)

坦克车长、一炮手、驾驶员随身携带54式手枪,针对近散兵游勇,自身防卫武器。

另外还有防1式手雷若干枚,用于对敌有生力量。

假如你有本事能在一次战斗中,将全员“一个基数”全打光,可以明确告诉你;是不可能的。坦克毕竟是坦克,并不是阵地大炮,装填、击发,装填、击发,循环击发……

而坦克主要任务,为步兵扫除敌装甲车、坚固堡垒、支援友军,扫除障碍物;一场战斗中,在坦克分队的统一指挥下;发现敌目标选择弹种,瞄准目标摧毁。边行进边发现目标,可想而知,坦克室内空间狭小,车长指挥本车乘员,并在指挥镜中发现敌目标,一炮手在炮目镜中寻找敌目标,驾驶员在潜望镜中观察前方行进路线,并观察发现目标,并不是在战场上,放几十几百个目标,让你打的手发抖;让炮弹把炮弹打“报废”的。

一场战斗结束后,坦克车在指定的地点集结,进行油料、补充;满足基数后,准备下一场战斗的到来;注意,战场上不是孤军作战,而是全员集团化,卫生急救、装甲车维修、补给、都有后勤保障负责。

《孙子兵法》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来的

孙武的家庭是一个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史世家,它的祖先是陈国公子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避难齐国,被齐桓公授予工正【管理手工业生产的官员】后因公赐姓田氏,经过长期经营,田氏家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至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当上了齐国大夫,他用大斗借粮食,小斗收进的办法争取民心,民心如流水,至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奉齐景公之命领兵伐稆国。立了大功,胜利班师后,齐景公大加赏赐,并赐姓孙氏,且将乐安封给田书,作为它的采邑,这位著名的战将就是兵圣孙武的祖父。孙武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军事传统文化熏陶的特定环境下所成长的,俗话说春江顺暖水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况于它山之石足以攻玉嘛。这无疑对于兵圣孙武著述八十二篇【孙武兵法】产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公元前520年左右,齐国发生内乱,孙武决定南下吴国以避免成为卿大夫之间倾轧下的牺牲品,孙武到吴国以后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城外隐居下来,他一面灌田种地、一面研究兵书,他周游列国,考察古战场,查看地形,研究战争双方的利弊得失,访问当时的兵家贤才,拜当时的兵家大师‘九阳子’为师,撰写兵书,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尽观先圣之传策,尽校名战之利弊,尽察天地之玄理,尽轇(jiao)诡道之奥 妙,尽玩变数之神判,尽涉列国之山川。察游九州而观四海,尽知天下之风土民情。尽访天下之兵家贤才,*踄(bu)相示,取精用宏,呕心沥血,九尽而功成也。


古隆中的来历

古隆中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起源于秦汉时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地区。
据《史记》记载,古隆中是南越国中的一个少数民族,后被汉朝所灭。
由于南越国曾经势力范围广大,而古隆中又是南越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造就了古隆中的丰富历史文化。
古隆中文化以百足文化为主要特色,百足指的是一种专门在水稻田里生活的蜈蚣,古隆中人创造了大量与百足有关的文化节日和民俗传说,如百足节、百足神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隆中的劳动和创造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上山东各市分别有哪些名将

泱泱齐鲁,人杰地灵。自古至今,骁将如云。古有兵圣孙武、辛弃疾、戚继光等民族英雄,近有张自忠、赵登禹、冯安邦等抗战英烈,这里我们回顾山东各地的近代战将们。

济南名将:

方叔洪(1908―1939),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济南人,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曾赴德法学习航空与炮兵技术,回国后服役于东北军、19路军等。曾参加淞沪抗战、福建19路军反蒋。19路军被瓦解后,方叔洪到张学良任主任的武汉行营先后任职中校、上校参谋。江阴战役后,方叔洪任114师参谋长。在台儿庄战役中,方叔洪任114师34旅旅长,接替在战斗中阵亡的原旅长扈先梅。武汉会战后,方叔洪率部回到鲁南,进行敌后抗战,升任114师中将师长。1939年6月25日,方叔洪部在山东冯家场一带被敌包围,官兵伤亡过半,方叔洪身中数弹,悲壮自戕,年仅31岁。

烟台名将:

于学忠(1890―1964),陆军二级上将。山东蓬莱人,出生于军人家庭。1928年起至1930年先后任东北军第1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1931年起任第1集团军司令、51军长、天津市长,力主。1935年因与日本人针锋相对,被调离华北,11月任甘肃。曾参与和平解决西安,力倡团结。后任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参战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1940年任山东。败退之际,曾胁迫于学忠去台,被于所拒。建国后于学忠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64年9月在京逝世,终年74岁。

青岛名将:

张廷孟(1908―1973),空军中将。山东青岛人。黄埔三期生,曾赴苏学习航空技术。回国后任中央军校教官。抗战爆发后,任空军第1路司令。1941年任空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多次参与指挥对日空战。抗战胜利后,张廷孟作为战区空军代表出席南京日本受降仪式。后单机飞台,参与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率部投降事宜。1949年去台,1973年5月去世。

淄博名将:

马耀南(1902―1939),山东淄博人,先后入读山东省立一中、北洋大学,积极参加爱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曾参加国民党。后参与反蒋,遭开除党籍。抗战爆发后,投身救国洪流。领导黑铁山起义,任山东救第5军参谋长、八路军山东游击队三支队司令员。1939年7月,牺牲于桓台牛王庄战役中,年仅37岁。

潍坊名将:

王叔铭(1905―1998),国民党空军一级上将。山东诸城人,黄埔一期生,曾赴苏、意大利学习飞行技术。回国任中央航校飞行教官。抗战后任驻苏武官,争取苏援。回国后任空军第三路司令、空军学校教育长、云南防空副司令、飞虎队参谋长等职,多次亲自驾机参加或参与指挥对日空战。1944年荣誉青天白日勋章,次年任航委会代理主任,获美嘉禾勋章。1946年6月任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1949年去台,1952年任空军总司令,1998年在台病逝。

临沂名将:

刘震东,国民党陆军中将(追赠),山东沂水人。早年入伍奉军,曾入学东北讲武堂。张学良颇为赏识刘震东,委任其为15师中将师长、训练会中将主任等职。后,刘震东留在东北坚持。1937年,刘震东任第五战区高参兼第2路游击纵队司令。19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进逼临沂。刘震东在莒县战役中,亲临城墙督战,不幸头部中弹,壮烈殉国。

东营名将:

李玉堂(1899―1951),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广饶人,黄埔一期生。曾参加东征北伐。抗战全面爆发后,李玉堂率第3师参加淞沪会战。后调往徐州战场。1938年升任第8军军长,参战武汉会战,后参战南昌战役、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1944年任第36集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李玉堂荣誉忠勤勋章和胜利勋章。内战败退后,因李玉堂涉嫌策反一案于1951年被下令枪决。

德州名将:

宋哲元(1885―1940),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追授),山东乐陵人。早年入伍西北军,是西北军五虎之一。中原大战后,宋哲元任第3军军长,后宋部改编为第29军,后,通电,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后,对日和谈存有幻想。日军乘机增兵,29军奋起抵抗,终寡不敌众,平津失守。1938年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次年任会委员。1940年4月,病逝绵阳,终年56岁。

聊城名将:

张自忠(1891―1940),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山东临清人。早年入学北洋法政学堂,秘密加入同盟会。后加入西北军,1931年任第29军师长,曾率部参加长城抗战。七七后,张自忠忍辱负重,滞留北平与日,一度被误认“”。后率部参与临沂战役、徐州战役、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时任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以死明志,以身殉国。

泰安名将:

王耀武(1904―1968),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生。中原大战后,升任团长。1934年升51师师长。七七后,率战参成淞沪会战。此后,参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后,因军功升任74军副军长。1939年升74军军长参加长沙会战。此后参加上高地役、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收复常德后,王耀武任24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任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指挥雪峰山战役。内战中,王耀武在济南战役中被俘,1959年被特赦。1968年,王耀武在京病逝,终年64岁。

菏泽名将:

姜玉贞(1894―1937),国民党陆军中将(追授),山东菏泽人。抗战爆发后,时任晋绥军66师196旅旅长的姜玉贞奉命开赴战场,时值姜玉贞妻子刚刚病逝,姜玉贞撇下小家不顾,率部奔赴前线。姜旅北进大同后,回撤原平,策应主力部队集结忻口。姜旅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死守原平。日军破城后,姜旅与敌展开肉搏战。姜玉贞在巷战中不幸阵亡,年仅43岁。

济宁名将:

韩炳宸(1898―1939),国民党陆军少将(追授),山东金乡人。曾任高密县警备大队长。后,回到即墨,建立武装队伍。1939年,韩任第13区保安副司令率部奔赴莱阳。在莱西郭家庄一带,与日军激战。韩部损失惨重,韩炳宸身持,冲向敌群,不幸中弹。在送医途中,重伤不治,年仅39岁。

枣庄名将:

高魁元(1907―2012),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山东枣庄人,黄埔军校四期生。1936年任18军第14师83团团长,抗战期间参与淞沪会战、昆仑关战役、湘西会战。1949年4月,任第18军军长。1949年去台,2012年在台病逝。

滨州名将:

冯安邦(1884―1938),国民党陆军上将(追授),山东无棣人。早年入伍冯玉祥部,1930年随孙连仲拥蒋,入编26路军。1932年任27师师长。抗战爆发后,率部北上,布防琉璃河一线。1937年9月,任42军军长。10月率部驰援娘子关,部队伤亡巨大。1938年3月,率部血战台儿庄。10月,率部向襄樊转移。11月3日,冯部在襄阳一带遭敌空袭,冯安邦不幸中弹,壮烈殉国,终年54岁。

威海名将:

梁春溥(1891―1947),国民党陆军中将,山东荣城人,保定军校毕业生。抗战期间,任61军217旅旅长,参战平型关战役。后任72师师长,参战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1941年任23军军长,参战中条山。1947年病逝。

日照名将:

薄子明(1894―1919),山东日照人,系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外甥。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积极参与二次革命。1916年,山东宣告独立,薄子明任山东军护司令,通电讨袁。1917年,薄子明任山东军第1路司令。1918年,薄子明被山东督军张树元与上海护军使卢永祥诬告,指控参与劫杀。1919年6月,薄子明在上海被害。

莱芜名将:

戴成功(1920―1961),解放军大校,山东莱芜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山东野战军团参谋长、华野8纵64团长等职。参战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战役等。1950年赴朝作战,1955年被授予大校。1961年在京病逝。

欢迎补充。

三十六计是谁写的

檀道济

历史上,都有哪些美人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