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游戏推荐,精彩好玩,手游排行榜2022年度合集

首页 > 资讯攻略 >

斯特恩大陆g材料_万界法神第二季什么时候出来

作者:小编酱 来源:绿城格夫下载站 时间:2024-08-31 05:03:47

轻宇铺小编为各位带来斯特恩大陆g材料,万界法神第二季什么时候出来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本站。
斯特恩大陆g材料

万界法神第二季什么时候出来

万界法神动漫第二季2021年4月份会出。

该剧讲了末法历2020年,因为魔法元素枯竭而走到了文明尽头的斯特恩大陆,在虚空风暴下迎来了大陆的毁灭。大陆最后的法神叶玄,意外苏醒在了三千年前魔法文明鼎盛的时代,成为了大陆西北奥兰多王国边境西斯魔法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为了拯救大陆,让不再来临,叶玄开始探寻三千年前导致大陆魔法元素枯竭的黑暗之谜,阻止大陆危机

斯特恩大陆英雄技能升级

在斯特恩大陆中,英雄的技能升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升级技能,可以提高英雄的属性和技能效果,使其在战斗中更加出色。
首先,你需要了解每个技能的升级条件和升级后的效果。有些技能需要达到一定的等级才能升级,有些技能则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才能升级。在游戏中,你可以通过完成任务、打怪、采集资源等来获取这些资源。
其次,你需要合理规划你的技能升级顺序。有些技能是核心技能,需要优先升级,有些技能则是辅助技能,可以稍后升级。在游戏中,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风格和需求来选择技能升级的顺序。
最后,你需要了解每个技能的连招和组合。在斯特恩大陆中,不同的技能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些技能组合还可以产生额外的效果。通过合理的技能组合和连招,可以提高你的战斗效率和对敌人的伤害。
总之,在斯特恩大陆中,英雄的技能升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才能使你的英雄更加强大和出色。

斯特恩大陆怎么获得卢基娅头冠

斯特恩大陆是通过闯关成功以后用钱币购买获得诺基亚头盔

万界法神叶玄等级划分

粹体1到9重:

地罡、 天罡、 半神、 神境、 传奇、 大圣、 至仙、 耀世、 道境 。

通天,帝天,世界,主宰,混元境,一世主宰。

一世主宰不是境界,是力量强大的一个称号。


叶玄,是网络动画片《万界法神》及其衍生作品中登场的男主角。

角色背景

末法时代斯特恩大陆的最后一位法神

角色经历

意外穿越到三千年前魔法文明鼎盛的时代,成为奥兰多王国西斯魔法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

角色关系

喜欢的人:蔚思青,慕容冰云

同桌兼好兄弟:陈南

老师:云傲雪

万界法神哪部小说

没有小说,是一部动漫,《万界法神》是由顾飞执导的动画,于2020年12月21日播出。

末法历2020年,因为魔法元素枯竭而走到了文明尽头的斯特恩大陆,在虚空风暴下迎来了大陆的毁灭。大陆最后的法神叶玄,意外苏醒在了三千年前魔法文明鼎盛的时代,成为了大陆西北奥兰多王国边境西斯魔法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为了拯救大陆,让不再来临,叶玄开始探寻三千年前导致大陆魔法元素枯竭的黑暗之谜,阻止大陆危机。精灵族、巨龙、比蒙、兽族……一个个鲜活的种族,蓬勃的生机,辉煌的大陆,让叶玄愈发清楚自己的使命,万界法神,这个美好的世界,这一世由叶玄来拯救!

叶玄个人详细资料

叶玄,是网络动画片《万界法神》及其衍生作品中登场的男主角。穿越到末法时代斯特恩大陆成为最后一位法神,又意外穿越到三千年前魔法文明鼎盛的时代,成为奥兰多王国西斯魔法学院的一名普通学生。

斯特恩大陆精灵怎么获得

斯特恩大陆是《冒险岛》游戏中的一个地图,而精灵则是游戏中可以获得的一种宠物或怪物。在斯特恩大陆中,可以通过以下获得精灵:

1. 使用特殊的道具

在游戏中,可以使用特殊的道具“宠物食品”、“怪物食品”等来训练和驯养精灵。这道具可以从游戏商城或其他渠道获取。

2. 完成特定任务

在斯特恩大陆中,有一些特定的任务和活动可以获得精灵,例如完成“精灵之路”任务或参与游戏活动获取奖励等。

3. 通过获取

在游戏商城或其他活动中,有时会推出精灵活动,可以通过获得稀有的精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精灵在获得和培养上也略有差别,需要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情况做出选择。同时,为了保证游戏的公平性和安全性,请您选择正规的游戏官方渠道获取精灵。

斯特恩大陆塔防怎么装备

一、装备升级到满星

二、装备没有锁定

三、要把装备换下放背包


装备有套装技能,技能激活只需要2个一样技能的装备。熔能主要有2个,一个是让装备合成2个技能(本来只有一个),第二个可以把高级属性融合进去低级装备里面。

新闻传播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问达高考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估新闻传播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新闻传播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新闻传播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分享1人已关注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模拟志愿填报 1关注者1个回答白日梦梦A 的学校有:大学,传媒大学A的学校有: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A-的学校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B 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B的学校有:河北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陕西师范大学B-的学校有:上海外国语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南京政治学院C 的学校有: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C的学校有:中央民族大学,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汕头大学,广西大学,西安交通大学C-的学校有:北京工商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这是一条分割线==================================其中部分院校简介大学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张东刚,校长为刘伟。 建校以来,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事业服务,形成了“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39个学院(书院)。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3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6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6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获评A ,哲学、政治学获评A,语言文学、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获评A-,A 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与此同时,学校的理工学科建设也取得快速进展,物理学、化学、数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的学科排名、课题经费、成果数量都在快速攀升,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5个学科已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 截至2021年10月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768人,副教授777人。学校有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二的“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有18名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84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50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7人;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卫兴华、周新城、胡乃武、陈共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胡钧、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1年10月底,大学共有在学学生28363人,其中本科生11738人,硕士生11615人,博士生5010人;上述数据含学历留学生854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近30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以来,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自许崇德教授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法制讲座作报告以来,学校已有高铭暄、龙翼飞、郭寿康、王利明、林嘉、刘春田、朱信凯、吴晓球等教授10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讲座,分别都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05万余项,共获得经费41.71亿余元,其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20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连续17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2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21年10月底,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索邦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4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目前,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8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5家,美洲、非洲和亚洲各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罗德里格斯等14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塞浦路斯总统尼科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吉尔吉斯斯坦外长阿布德尔达耶夫,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荣休教授约翰•邓恩等68位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 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447.34万册,电子图书445.86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大学出版社是新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近年来,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目前,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致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早日建成“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传媒大学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传媒大学。 学校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办学67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励精图治,以系统化思维改革创新,以全新理念对学校进行战略性综合布局,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校面貌、师生风貌焕然一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以管理质量、教育质量、工程质量“三质量”提升为统领,秉持“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中传特色育人模式,传承弘扬“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实施“五个一流”(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毕业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84个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 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学院、电视学院、传播研究院、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体育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告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公共事务学院、海南国际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等直属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96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71人,副高级职称616人,专任教师(含科研人员)1202人。学校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教授、专家和学者,1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重要人才项目,20余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校设立资深教授、白杨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聘请众多大师、名家和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提升。 学校是国家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市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传媒大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智能融媒体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媒体融合与视听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国家广告研究院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和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等32个校级科研机构。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有大数据中心。校园高速移动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智能教室、4K演播馆、实验室、融媒体中心等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文献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拥有《现代传播》《新闻传播研究》两本CSSCI来源刊物、ESCI英文学术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以及《媒体融合与传播》《艺术传播研究》《媒介》等学术刊物;联合主办《当代电影》《现代出版》《电视》三本CSSCI来源刊物,以及记录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广播电视年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科研进步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发起成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建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面向未来,学校正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扎根大地办大学,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瞄准“智能传媒”和“国际一流”两大主攻方向,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以率先实现由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的转型跨越,赢得智能传媒教育主动权和主导权,引领推动新文科建设,早日实现建成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确立了27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目前,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8家(其中4家筹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9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3991人,研究生22232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大陆港澳台生),学历留学生2946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139人。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1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18人,国家各类重要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301人次。 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40位,复旦大学位列国内高校第3位。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复旦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数19个,位列大陆高校第2名(并列),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1‰。在QS世界学科排名中,复旦有29个学科位列世界前100,总量在国内排名第三;五大学科门类均位居全球前100位,在大陆地区仅二所高校跻身此列。U.S.News世界学科排名中,有4个学科跻身世界前50,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学科排名中,1个学科大类跻身世界前50。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获评A ,参评的学科中60%以上获评A类学科。此外有14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 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数学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勤保障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5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1个;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落户复旦。 近年来,复旦大学同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所大学和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师生每年出国约8000人次,每年接受海外来访人员约5000人次,每年举办国际会议约100场。 学校共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3.9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4.11万平方米。(数据截止日期2020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109个本科专业,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 ,A类学科14个,B 及以上学科33个。8个学科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教授14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 学校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70余万毕业生走向社会,遍布全球各行各业。 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和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国家重大科研基地,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个国家医学中心、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6个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级科研基地。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思路,学研产相结合,与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共建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校地校企科技合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四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被列为中欧建交40周年40个典型案例之一。 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A 的学校有:大学,传媒大学A的学校有: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A-的学校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B 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B的学校有:河北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陕西师范大学B-的学校有:上海外国语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南京政治学院C 的学校有: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C的学校有:中央民族大学,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汕头大学,广西大学,西安交通大学C-的学校有:北京工商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这是一条分割线==================================其中部分院校简介大学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张东刚,校长为刘伟。 建校以来,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事业服务,形成了“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39个学院(书院)。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3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6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6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获评A ,哲学、政治学获评A,语言文学、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获评A-,A 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与此同时,学校的理工学科建设也取得快速进展,物理学、化学、数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的学科排名、课题经费、成果数量都在快速攀升,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5个学科已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 截至2021年10月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768人,副教授777人。学校有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二的“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有18名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84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50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7人;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卫兴华、周新城、胡乃武、陈共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胡钧、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1年10月底,大学共有在学学生28363人,其中本科生11738人,硕士生11615人,博士生5010人;上述数据含学历留学生854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近30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以来,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自许崇德教授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法制讲座作报告以来,学校已有高铭暄、龙翼飞、郭寿康、王利明、林嘉、刘春田、朱信凯、吴晓球等教授10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讲座,分别都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05万余项,共获得经费41.71亿余元,其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20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连续17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2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21年10月底,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索邦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4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目前,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8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5家,美洲、非洲和亚洲各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罗德里格斯等14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塞浦路斯总统尼科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吉尔吉斯斯坦外长阿布德尔达耶夫,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荣休教授约翰•邓恩等68位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 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447.34万册,电子图书445.86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大学出版社是新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近年来,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目前,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致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早日建成“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传媒大学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传媒大学。 学校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办学67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党和国家所需、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励精图治,以系统化思维改革创新,以全新理念对学校进行战略性综合布局,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校面貌、师生风貌焕然一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以管理质量、教育质量、工程质量“三质量”提升为统领,秉持“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中传特色育人模式,传承弘扬“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实施“五个一流”(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毕业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84个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 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学院、电视学院、传播研究院、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体育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告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公共事务学院、海南国际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等直属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96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71人,副高级职称616人,专任教师(含科研人员)1202人。学校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教授、专家和学者,1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重要人才项目,20余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校设立资深教授、白杨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聘请众多大师、名家和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提升。 学校是国家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市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传媒大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智能融媒体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媒体融合与视听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国家广告研究院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和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等32个校级科研机构。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有大数据中心。校园高速移动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智能教室、4K演播馆、实验室、融媒体中心等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实验教学平台,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文献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拥有《现代传播》《新闻传播研究》两本CSSCI来源刊物、ESCI英文学术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以及《媒体融合与传播》《艺术传播研究》《媒介》等学术刊物;联合主办《当代电影》《现代出版》《电视》三本CSSCI来源刊物,以及记录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广播电视年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科研进步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发起成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建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面向未来,学校正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扎根大地办大学,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瞄准“智能传媒”和“国际一流”两大主攻方向,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以率先实现由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的转型跨越,赢得智能传媒教育主动权和主导权,引领推动新文科建设,早日实现建成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确立了27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目前,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8家(其中4家筹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9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3991人,研究生22232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大陆港澳台生),学历留学生2946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139人。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1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18人,国家各类重要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301人次。 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40位,复旦大学位列国内高校第3位。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复旦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数19个,位列大陆高校第2名(并列),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1‰。在QS世界学科排名中,复旦有29个学科位列世界前100,总量在国内排名第三;五大学科门类均位居全球前100位,在大陆地区仅二所高校跻身此列。U.S.News世界学科排名中,有4个学科跻身世界前50,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学科排名中,1个学科大类跻身世界前50。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获评A ,参评的学科中60%以上获评A类学科。此外有14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 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数学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勤保障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5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1个;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落户复旦。 近年来,复旦大学同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所大学和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师生每年出国约8000人次,每年接受海外来访人员约5000人次,每年举办国际会议约100场。 学校共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3.9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4.11万平方米。(数据截止日期2020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109个本科专业,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 ,A类学科14个,B 及以上学科33个。8个学科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教授14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 学校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70余万毕业生走向社会,遍布全球各行各业。 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和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国家重大科研基地,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个国家医学中心、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6个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级科研基地。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思路,学研产相结合,与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共建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校地校企科技合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四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被列为中欧建交40周年40个典型案例之一。 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阅读更多发布于 2024-03-09 模拟志愿填报 0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相关问题民族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民族学理论经济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教育学药学专业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高考药学功能推荐想出国留学,还不赶紧来测评!高考报考时你不知道的加分项测测你适合学哪些专业?测测你以后适合什么工作?相关案例前辈的高考经验都在这!在线助手报考有难题?点我预约咨询

在 2024 QS 世界专排眼里,社会工

问达留学申请社会工作学专排社会工作学专业排名2024在 2024 QS 世界专排眼里,社会工作学专业哪些学校比较好?2024年社会工作学专业 QS 世界专排2024年社会工作学专业 QS 世界专排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 分享1人已关注 添加评论 邀请回答 举报1关注者1个回答Eivi(清华大学)在2024年 QS 社会工作学专业排名中,排在前200名的院校有:院校名称排名所在城市大学50北京清华大学51北京复旦大学51上海北京大学51北京上海交通大学101上海浙江大学101浙江下面我们逐一来了解一下各所院校1. 大学 专排为50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张东刚,校长为刘伟。 建校以来,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事业服务,形成了“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39个学院(书院)。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3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6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6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获评A ,哲学、政治学获评A,语言文学、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获评A-,A 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与此同时,学校的理工学科建设也取得快速进展,物理学、化学、数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的学科排名、课题经费、成果数量都在快速攀升,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5个学科已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 截至2021年10月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768人,副教授777人。学校有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二的“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有18名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84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50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7人;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卫兴华、周新城、胡乃武、陈共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胡钧、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1年10月底,大学共有在学学生28363人,其中本科生11738人,硕士生11615人,博士生5010人;上述数据含学历留学生854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近30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以来,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自许崇德教授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法制讲座作报告以来,学校已有高铭暄、龙翼飞、郭寿康、王利明、林嘉、刘春田、朱信凯、吴晓球等教授10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讲座,分别都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05万余项,共获得经费41.71亿余元,其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20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连续17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2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21年10月底,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索邦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4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目前,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8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5家,美洲、非洲和亚洲各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罗德里格斯等14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塞浦路斯总统尼科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吉尔吉斯斯坦外长阿布德尔达耶夫,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荣休教授约翰•邓恩等68位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 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447.34万册,电子图书445.86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大学出版社是新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近年来,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目前,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致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早日建成“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2. 清华大学 专排为51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看清华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3. 复旦大学 专排为51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确立了27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目前,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8家(其中4家筹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9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3991人,研究生22232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大陆港澳台生),学历留学生2946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139人。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1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18人,国家各类重要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301人次。 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40位,复旦大学位列国内高校第3位。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复旦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数19个,位列大陆高校第2名(并列),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1‰。在QS世界学科排名中,复旦有29个学科位列世界前100,总量在国内排名第三;五大学科门类均位居全球前100位,在大陆地区仅二所高校跻身此列。U.S.News世界学科排名中,有4个学科跻身世界前50,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学科排名中,1个学科大类跻身世界前50。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获评A ,参评的学科中60%以上获评A类学科。此外有14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 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数学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勤保障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5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1个;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落户复旦。 近年来,复旦大学同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所大学和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师生每年出国约8000人次,每年接受海外来访人员约5000人次,每年举办国际会议约100场。 学校共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3.9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4.11万平方米。(数据截止日期2020年4月)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看复旦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4. 北京大学 专排为51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现任校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看北京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5. 上海交通大学 专排为101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5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目标。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确立“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革命,学校被誉为“堡垒”。 新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优势专业、师资设备,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经历西迁与分设,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7国务院批准分别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委和第六机械工业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科研,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对学校的各项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等。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通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双一流”工程的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30多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学校现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浦东等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40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陆定一、、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徐光宪、黄旭华、顾诵芬、张光斗、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邹韬奋、严隽琪、陈敏章、王振义、陈竺等。在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5位来自交大。交大创造了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学校共有33个学院/直属系,12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23个直属单位,5个直属企业。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707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589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9903人,国际留学生2513人,其中:研究生1488人;有专任教师3307名,其中教授1083名;科学院院士25名、工程院院士23名(包括1名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9名,青年拔尖人才27名,长江学者青年项目47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1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青年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者117名(青年项目获得者14名)。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1个,含4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新世纪以来获6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39项为第一完成单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上海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5个;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33门,有国家级公开课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27门,国家双语示范课7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83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53门。学校荣获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成立学生创新中心,入选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学在交大”正在成为新时期上海交通大学的鲜亮名片,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地位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学校有17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四;11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校25个学科入选A类。全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7个,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覆盖12个学科门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38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各类科技创新基地129个,其家级28个、省部级82个、国际合作11个、其它8个,包括: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基地,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集成攻关大平台,3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应用数据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国际合作联合科技创新基地,4个重点实验室,1个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功能型平台,10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个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7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高校智库,3个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工作室),2个上海市软科学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等。目前,正在建设一批面向世界基础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机构。 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奖99项,上海市奖408项。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2020年学校将获国家科技奖8项,居全国高校第二,其中一项成果拟授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专用项目)。教育部一等奖 7 项,居全国高校第三。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项,一等奖21项,蝉联上海市首位;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9年度达7203篇,2020年度达8239篇;Nature、Science、Cell等顶尖杂志的论文发表渐成常态;城市治理研究院等智库资政启民,影响力日益显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英才辈出的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向着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看上海交通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6. 浙江大学 专排为101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主政浙江期间,亲自联系浙江大学,18次莅临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描绘了高水平建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7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家直属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6223440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87万册。截至2020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0739人、国际学生5596人、教职工9674人,教师中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2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4人。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最美奋斗者”和210余位两院院士等杰出典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十二五”以来,学校多项科研创新指标保持全国高校前列,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6项;《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敦煌学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传播与创造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统筹推进“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看浙江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在2024年 QS 社会工作学专业排名中,排在前200名的院校有:院校名称排名所在城市大学50北京清华大学51北京复旦大学51上海北京大学51北京上海交通大学101上海浙江大学101浙江下面我们逐一来了解一下各所院校1. 大学 专排为50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张东刚,校长为刘伟。 建校以来,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事业服务,形成了“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39个学院(书院)。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3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6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6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获评A ,哲学、政治学获评A,语言文学、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获评A-,A 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与此同时,学校的理工学科建设也取得快速进展,物理学、化学、数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的学科排名、课题经费、成果数量都在快速攀升,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5个学科已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 截至2021年10月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768人,副教授777人。学校有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二的“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有18名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84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50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7人;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卫兴华、周新城、胡乃武、陈共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胡钧、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1年10月底,大学共有在学学生28363人,其中本科生11738人,硕士生11615人,博士生5010人;上述数据含学历留学生854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近30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以来,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自许崇德教授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法制讲座作报告以来,学校已有高铭暄、龙翼飞、郭寿康、王利明、林嘉、刘春田、朱信凯、吴晓球等教授10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讲座,分别都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05万余项,共获得经费41.71亿余元,其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20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连续17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2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21年10月底,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索邦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4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目前,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8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5家,美洲、非洲和亚洲各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罗德里格斯等14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塞浦路斯总统尼科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吉尔吉斯斯坦外长阿布德尔达耶夫,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荣休教授约翰•邓恩等68位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 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447.34万册,电子图书445.86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大学出版社是新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近年来,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目前,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致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早日建成“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2. 清华大学 专排为51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开展“双一流”建设,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1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将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看清华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3. 复旦大学 专排为51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确立了27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目前,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8家(其中4家筹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9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3991人,研究生22232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大陆港澳台生),学历留学生2946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139人。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1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18人,国家各类重要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301人次。 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40位,复旦大学位列国内高校第3位。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复旦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数19个,位列大陆高校第2名(并列),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1‰。在QS世界学科排名中,复旦有29个学科位列世界前100,总量在国内排名第三;五大学科门类均位居全球前100位,在大陆地区仅二所高校跻身此列。U.S.News世界学科排名中,有4个学科跻身世界前50,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学科排名中,1个学科大类跻身世界前50。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5个学科获评A ,参评的学科中60%以上获评A类学科。此外有14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 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数学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勤保障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5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1个;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落户复旦。 近年来,复旦大学同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所大学和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师生每年出国约8000人次,每年接受海外来访人员约5000人次,每年举办国际会议约100场。 学校共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3.9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4.11万平方米。(数据截止日期2020年4月)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看复旦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4. 北京大学 专排为51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现任校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看北京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5. 上海交通大学 专排为101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5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在新的历史节点,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目标。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确立“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革命,学校被誉为“堡垒”。 新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优势专业、师资设备,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经历西迁与分设,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7国务院批准分别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委和第六机械工业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科研,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对学校的各项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等。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通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双一流”工程的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30多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学校现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浦东等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40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陆定一、、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徐光宪、黄旭华、顾诵芬、张光斗、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邹韬奋、严隽琪、陈敏章、王振义、陈竺等。在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5位来自交大。交大创造了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学校共有33个学院/直属系,12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23个直属单位,5个直属企业。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707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589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9903人,国际留学生2513人,其中:研究生1488人;有专任教师3307名,其中教授1083名;科学院院士25名、工程院院士23名(包括1名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9名,青年拔尖人才27名,长江学者青年项目47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1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青年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者117名(青年项目获得者14名)。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1个,含4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新世纪以来获6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39项为第一完成单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上海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6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5个;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33门,有国家级公开课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27门,国家双语示范课7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83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53门。学校荣获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成立学生创新中心,入选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学在交大”正在成为新时期上海交通大学的鲜亮名片,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地位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学校有17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四;11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校25个学科入选A类。全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7个,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覆盖12个学科门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1个;38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各类科技创新基地129个,其家级28个、省部级82个、国际合作11个、其它8个,包括: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基地,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集成攻关大平台,3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应用数据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国际合作联合科技创新基地,4个重点实验室,1个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功能型平台,10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个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7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高校智库,3个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工作室),2个上海市软科学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等。目前,正在建设一批面向世界基础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机构。 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奖99项,上海市奖408项。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2020年学校将获国家科技奖8项,居全国高校第二,其中一项成果拟授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专用项目)。教育部一等奖 7 项,居全国高校第三。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项,一等奖21项,蝉联上海市首位;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9年度达7203篇,2020年度达8239篇;Nature、Science、Cell等顶尖杂志的论文发表渐成常态;城市治理研究院等智库资政启民,影响力日益显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李政道研究所、张江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英才辈出的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向着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看上海交通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6. 浙江大学 专排为101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主政浙江期间,亲自联系浙江大学,18次莅临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描绘了高水平建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7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家直属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6223440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87万册。截至2020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0739人、国际学生5596人、教职工9674人,教师中有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2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4人。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5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6位“最美奋斗者”和210余位两院院士等杰出典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十二五”以来,学校多项科研创新指标保持全国高校前列,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6项;《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敦煌学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坚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传播与创造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统筹推进“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可以通过以下链接查看浙江大学招生项目:【硕博申请项目】【本科申请项目】阅读更多发布于 2024-04-29 Document 智能留学规划报告 姓名: 在读年级: 申请学位: 意向国家: 意向专业: 0 添加评论 收藏 举报相关问题在 2024 QS 世界专排眼里,社会工作学专业哪些学校比较好?留学申请在 2024 QS 世界专排眼里,社会工作学专业哪些学校比较好?留学申请在 2024 QS 世界专排眼里,社会学专业哪些学校比较好?留学申请在 2024 QS 世界专排眼里,社会学专业澳门哪些学校比较好?留学申请澳门在 2024 QS 世界专排眼里,社会学专业哪些学校比较好?留学申请功能推荐硕士留学申请测评 | 测测自己更适合哪所学校博士申请测评|让留学不留遗憾免费智能学业导航,让你少走弯路!相关案例留学案例汇总 | 最全的留学经验分享在线助手帮你查询院校、专业、申请相关数据信息免费专家1v1咨询,即时解答各种问题为你推荐机构与服务,提供三方保障

万界法神第二季什么时候出来